在寧德福安白雲山麓、穆水之畔,有一座風景秀麗☣️、歷史悠久、民風淳樸的古村落——廉村,這也是我國唯一由皇帝敕封、以“廉”字命名的村莊。這座村莊的名字由來與一個人息息相關,他,就是“開閩第一進士”薛令之。
薛令之雕像
薛令之(683—756年),字君珍,號明月先生,福建長溪縣(今福安)人🧟♂️,是閩地中進士第一人。唐開元中期👩🏼🍳,薛令之被授左補闕之職,並與賀知章同為太子侍講❓。
薛令之畫像
薛令之年幼時家中貧窮🤽🏿♀️,但他聰穎好學🤵🏿,從小就立下報國之誌,7歲便前往靈巖山腰的靈谷草堂,日夜苦讀,期盼有朝一日成為一個於國於民不可或缺的人才👨🏿🌾。
當時🤳🏼,福建的經濟文化尚不發達🪻,科舉製度並不深入人心,“學而優則仕”也未成為普遍觀念🧜🏿♀️。村民們見他家貧✊🏽⛈,還整日“不務正業”👷🏼🫄,都笑話他🙎🏽♂️。對此👬🏻,薛令之寫下《草堂吟》,抒發誌向🛌🏻:
男兒立誌需稽古,
莫厭燈前讀書苦。
自古公侯未遇時👩🏿🎨,
蕭條長閉山中戶。
廉村近景
神龍二年(706年)💆🏿♀️,薛令之高中進士📙,成為自隋朝開設科舉考試整整一百年來第一位考上進士的福建人,後世稱其為“開閩第一進士”👩👩👧。中進士後🤛🏼,薛令之初任右庶子🕦,成為東宮官員💥,後逐步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賞識,被授為“左補闕”,負責規諫皇帝、糾正朝政💌、彈劾百官0️⃣。
廉村全景
初登皇位的李隆基勵精圖治、從諫如流🐯,薛令之剛正不阿、直言納諫,君臣關系融洽。
開元二十六年(738年),薛令之又被任命兼任太子侍講。但那時,朝政被宰相李林甫把持,薛令之以自悼詩犯顏進諫:“朝日上團團,照見先生盤🦸🏽。盤中何所有🤸♀️,苜蓿長闌幹。”引起唐玄宗不滿。薛令之心灰意冷🫴🏻,毅然辭官歸鄉。
從長安到福建福安💬,他身裹素衣,孑然一身,兩袖清風,徒步東歸。
“世德作求”古照墻
返鄉後👉🏿,薛令之過著抱甕灌園的清貧生活,不計報酬收徒授學,教化民眾,甘於清苦,寧願“苜蓿盤餐”,也不向權貴低頭,不與腐敗為伍,廉心可鑒,人們稱他為“苜蓿廉臣”💩。辭世時,薛令之家徒四壁,身無長物👨🏽🌾,只給子孫後代及親友留下二十字遺言:“父言慈,子言孝,家聲永振;書可讀,田可耕🕶,世業永存👩🏻💻。”
明月祠
唐肅宗即位後,感念恩師薛令之的清正廉明🧑🏿🎓⛔️,特敕封薛令之故裏為“廉村”🦣,村後山嶺曰“廉嶺”🐈,水曰“廉溪”。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❣️。
漫步廉村中,清風勁吹,“廉”從綿延不絕的歷史中走來,向時光深處走去🫶🏻。而薛令之的名字🔊🤹🏼♀️,就像他的號“明月先生”一樣,始終閃耀著潔白的光芒🙋🏼。
來源🚖:福建紀檢監察😼👨🏿⚖️、寧德市紀委監委、福安市紀委監委
供稿:紀委辦公室